分析中国会计有哪些特色特定的会计模式是建立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之上的,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模式的特殊性,任何超越特定会计环境的抽象的会计模式是不存在的。中国会计的特殊环境决定了中国会计具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会计环境会计环境主要指会计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方面。近年来,我国的会计环境处于较大的变动之中。民主与集中的政治环境,改革和发展中的经济环境,逐步完善的法津环境和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等,共同决定着现阶段中国会计的特色。无论是西方会计还是中国会计,都不可能逾越各自所处的政治制度、政治目的等政治环境的约束。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依托的中国会计体系,其运行的根本宗旨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以此为基点,要求我们在建立与改革中国会计体系过程中,必须有效地贯彻国家的政治意志,决不能脱离政治环境,单纯从会计角度考虑会计问题。建立与完善中国会计体系,必须首先确立会计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基本宗旨,在此前提下,应当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改革目的出发,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借鉴与吸收国外会计的合理之处,充分发挥中国会计的职能和作用。经济环境是影响一个国家会计发展的主导因素。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仍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济形式,国有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决定因素,国家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和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其社会经济运转和其他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融资还是以间接方式为主,投融资主体主要是银行和政府部门。无论是资本市场的规模还是成熟程度,都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经济现象,比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资产置换、股权交换等,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不能简单地和发达国家的同类经济现象相对应。再如,我国的合并和世界其他国家也存在很大的区别,我国是实行公有制的国家,很多是国家控股的,这使得研究我国的合并会计不能简单地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了200多项法律。其中,涉及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法律约占2/3,包括证券法、破产法、所得税法、公司法、合同法、保险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等。进入1999年,国家又颁布了若干新的涉及经济的法律,特别是1999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后的《会计法》。尽管我国法律在为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方面还有待改进之处,但是经济法规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规范的经济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会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另外文化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会计的发展。文化对会计的影响是具体的和实在的,影响到人们对会计这项职业的重视程度乃至会计职业的社会地位。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会计所运用的语言、文字、书写方式、计量工具的先进程度,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思想、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研究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表达方式、方法和表达能力等。中国的会计特色中国会计的特色,也就是中国会计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会计法现制度体系具有中国特色。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会计法》。《会计法》发布实施后,又陆续制定发布了与《会计法》配套的《总会计师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代理记账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会计法规、规章。1992年12月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1997年以后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初步建立起了以《会计法》为中心,以相关会计法规相配套的,我国所特有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其次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具有中国特色。经过50年的探索、总结,我国基本建立了包括会计人员职责权限制度、会计专业职务制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考试制度、会计从业资格制度、总会计师制度、会计人员培训(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