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原子核的构成教材从“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入手,通过认识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等典型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艰难曲折。在初中所讲原子结构基础上又讲解了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等概念,进一步又讲解了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为后续专题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培养学生学会从微观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以原子结构模型为例,能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理解原子原子结构模型提出的证据,初步形成模型建构的认知方式。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实验方法。4、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道路不是一马平川,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建立在许多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1.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2.原子核的构成;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知识回顾1、原子由______和______构成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3、化学反应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4、原子不断地________;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______。5、原子可以构成____,如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____构成的;也可以直接构成_____,如稀有气体、铁、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引入新课:人类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早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物质的微观思考:“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成世不竭”。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时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割,并提出了“原子学说”。随着科学发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科学家依据实验获得的数据,提出了各种假设和学说,逐步提示了原子结构的奥秘。PPT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一、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PPT展示:《原子结构发发展历程》视频板书: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原子学说葡萄干面包式有核模型量子论轨道模型或行星模型小结: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科学家通过不同的实验收集各种证据,从而提出原子结构模型,并不断修正模型。科学家在一定时期建构的模型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依据知识的积累、方法和技术的更新、实验证据的不断完善而动态发展的。过度:相对原子质量被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你知道“12C原子是指哪种碳原子吗?板书:二、原子核的构成过度:我们在初中化学学习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那么,原子核还能再分成更小微粒吗?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46页内容板书:1、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带正电)和电子(带负电)思考:什么叫元素?板书:(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讲解:绝大多数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构成。一个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是电中性的。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板书:(二)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称为一种核素例如:氢元素有三种核素,如下图板书:(三)质量数:将原子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整数,加起来所得到的数值称为质量数,用A表示,常用质子数(用Z表示)与中子数(用N表示)之和表示。课堂活动:教材第46页“学以致用”原子质子数(Z)中子数(N)质子数+中子数(A)相对原子质量AZXF91018.998Na111222.990Al131426.982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讲解:12C原子就是指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为6的碳原子。研究发现,还有一些碳原子中含有7个或8个中子,即13C、14C,我们把它们叫做的同位素。板书:(四)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小结:1、2、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