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课时新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山东考纲】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提示】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起因(2)成就(3)作用:打破了核垄断,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2.“东方魔稻”(1)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2)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在世界各地推广。3.“银河”系列计算机(1)1983年,每秒运算1亿次的“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2)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4.“神舟”号飞船: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地送入太空。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里程碑。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扫盲教育(1)建国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宪法和有关教育法规都提到要扫除文盲,并要求在20世纪末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3)成效:2001年元旦,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2.义务教育(1)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2)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3)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4)具体实践:多渠道、多形式发展普及义务教育。(5)成效:2001年元旦,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3.高等教育阶段时间成就初步发展建国初参照苏联模式,改造调整高校曲折发展1958年~1976年实施“教育大革命”,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1961~1963年全面调整高等教育。“文革”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迅速发展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80年代以来资源配置、专业结构、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招生和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少数民族、成人和民办高1等教育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双百”方针(1)地位:是中共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2)提出: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3)影响2.发展历程阶级原因表现遭遇曲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文革”冲击呈现“百花凋零”局面,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中断文艺春天“双百”方针重新确立;文艺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推动文艺流派争奇斗艳;学术科技全面繁荣;开展“三下乡”活动,新中国四大科技成就及重要意义(1)国防:“两弹一星”打破了核垄断,巩固国防。(2)农业: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性饥饿问题。(3)信息:计算机技术加速国家信息化发展。(4)载人航天技术:促进经济、民族振兴。“两弹一星”的含义“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既有回击帝国主义威胁的政治意义,也有保卫国防的军事意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可归纳为两个“三”三个层次: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文革”前形成较完整的体系;“文革”中一片混乱;“文革”后蓬勃发展。1.全面认识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就是每个人在规定年龄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这是一种义务。目前教育法规规定的义务教育包括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即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基础性等特点。2.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必由之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三个阶段(1)“双百”方针提出:学术文化生机勃勃。(2)十年“文革”:遭遇挫折。2(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术文艺迎来文学艺术的春天。全面认识“双百”方针“双百”方针中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应用的领域分别是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双百”方针在贯彻中出现了挫折,但并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了“左”倾错误的干扰。山东历史石岛湾核电站,是全球首座将四代核电技术成功商业化的示范项目,它位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石岛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