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学通史弥补时空断点历史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十月革命后到二战爆发前苏俄经历充满挫折的探索,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在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冲击下,诞生了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重新焕发活力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经济危机下罗斯福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措施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斯大林模式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虽历经改革但收效不大,最后导致苏联解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模式,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一系列新变化苏联历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但积重难返,最后导致苏联解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并不断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22课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山东考纲】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标提示】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内容(3)评价2.新经济政策(1)背景(2)内容(3)意义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确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表现1(3)评价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措施农业采用收购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开垦荒地;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推行“加速发展战略”,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工业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前期收到一定成效,经济有所提高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局限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目标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后期陷于停滞;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滑坡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归纳为“一、二、四”一个适应:适应战时需要。两个非常:非常时期,内忧外患;非常政策,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四项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制度。2.新经济政策可归纳为“一、二”一个标志: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两个原因:战争破坏;国内危机。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可归纳为“二、三、四”两条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三个影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四大特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1.正确认识苏联(俄)时期的商业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日益阻碍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则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辩证地看待“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该模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苏联经济改革可归纳为“一、一、三”一个模式:斯大林模式。一个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全面认识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