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山东考纲】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课标提示】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5.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经济体制改革1.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方针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上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2)改革内容(3)意义2.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2)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3)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国有资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确立过程(2)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过程时间形式表现1980年起经济特区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沿海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20世纪80年代沿海经济开发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20世纪90年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形式多样,开发上海浦东成为重点(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1(3)意义: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时间: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2)意义1.经济体制改革可归纳为四个“一”一个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一个目的:解放生产力。一个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四个阶段提出目标:中共十四大。立法保障:1993年写入宪法。发展创新:中共十五大。初步建立:21世纪初。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对外开放的“点、线、面”点:经济特区的建立。线: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面:既有沿海,又有内地,形成一个面。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特”有何区别经济特区的“特”是说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特别行政区的“特”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一、近五年高考命题角度1.2011年第13题考查所有制形式的变化2.2009年第13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中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二、山东历史1.山东对外开放的格局:烟台、青岛是1984年开放的沿海城市;从1988年起国家先后在山东建立青岛、威海、烟台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海尔集团、青岛啤酒、东阿阿胶、胜利油田等名牌企业强势崛起。3.2012年,山东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013.2亿元,首次迈上5万亿元台阶,目前进入这个“5万亿俱乐部”的省份只有广东、江苏和山东。2重难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特点及实质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的原因(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2)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在农村中失误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3)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