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通史弥补时空断点历史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至今)(1)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建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2)1966~1976年“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造成严重破坏(3)1978年后,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重点;建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1)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2)“文化大革命”期间,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的曲折阶段(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日益完善祖国统一大业(1949年至今)(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20世纪末,香港、澳门回归祖国(3)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发表“九二共识”;2008年,两岸“三通”最终实现(1)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国人民的期望。中共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国家统一问题(2)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一国两制”取得巨大成功,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3)两岸关系得到新发展第11课时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山东考纲】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课标提示】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设新中国的有关事宜。(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3)政权特点:新政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2)内容(3)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意义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意义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2)内容(3)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能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原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3)依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4)实施:形成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大省级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5)意义: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背景:在全国性动乱状态下,民主、法制遭到严重摧残。(2)表现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指导思想的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成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2)措施3.基层民主选举(1)目的: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2)内容(3)意义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可归纳为“一、二、三、三”一个目标: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两个纲领性文件:《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共八大。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