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明治维新历史背景1.国内:幕府统治出现危机(1)政治:天皇没有实权,幕府掌管国政,等级制度森严。(2)经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受阻。(3)文化:洋学兴起,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为日本学习西方准备了条件。(4)阶级: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不满。(5)外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2.国际:民族危机出现。1853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过程和内容1.主要过程(1)形成以下级武士为主的改革派,公开反对幕府。(2)确定武装倒幕方针,采取割据富强的策略。(3)建立了由农民和商人子弟组成的武装力量。(4)武装倒幕成功,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5)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2.基本内容比较项目主要内容政治方面(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宣布“四民平等”,取消身份制和特权(3)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续表经济方面(1)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2)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3)派使节团出访欧洲,进行考察(4)从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到扶植私人企业,大力推进殖产兴业政策(5)注意培养人才,成为推进日本工业化的重要科技力量文化方面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推行文明开化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1)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2)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4)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道路。(5)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局限性1(1)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2)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沉重灾难。(3)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一、明治维新的背景1.内忧(1)当时的日本是一个闭关、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德川幕府将军手中。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落后于西方国家。(2)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出现大商人等工商业者,但他们政治上无权,资本主义与封建统治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一些中下级武士的经济状况恶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2.外患: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史料一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甚至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导读: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中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恶化。史料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黄金和白银的比价是1∶5,而国际市场上却是1∶15,也就是日本的白银价格比国际市场上要贵三倍多。”导读:西方商人进行银元套购,加剧了日本经济状况的恶化。史料三将军和大名因财政之绌,减少或发不出武士的禄米,使中下级武士的生活日益陷入困境。因此,中下级武士对社会现实相当不满。导读:中下级武士因经济状况恶化,对现状产生极度不满,后来成为倒幕运动的主力。史料四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导读:新兴商人集团出现,政治地位提高,成为改革的推动力量。二、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比较全面。2.从改革方式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3.从西化的具体方式上看,不仅仅是简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是注重加以更新改造。4.从措施的推进方式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5.从改革内容的特点来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史料一“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