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学习目标导航学习提示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能力目标: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3.情感目标: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1.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2.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教材习题研讨方法点拨一、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宾。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出场,说明琵琶女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用“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让琵琶女自述半生遭遇,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三、此题考查文学名篇的识记背诵能力。背诵也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特别是一些名句更要熟记,并且不能有错别字。作者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四、“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夜晚)、地点(浔阳江头)、人物(主人和客人)、事件(主人送客人)和环境(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给读者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一、设计此题,意在使大家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容,懂得叙事诗总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要找出诗人和琵琶女命运的共同点。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进入诗的意境。二、此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三、设计此题,意在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