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本章的主要内容:经长期分裂后,公元581年到906年,隋朝和唐朝重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王朝政权。短暂的隋朝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唐朝则标志着中国帝制时代历经前期的曲折与磨难,渐趋辉煌。隋唐时期,统治阶层的构成出现了重要变化,庶族地主的地位逐渐上升,而门阀势力终于在中唐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两晋以来的民族融合之潮,至隋唐形成了一次总结,从而为丰富多彩的大唐文化提供了腴土沃壤。在北方经济得以恢复,重振雄风的同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渐呈后来居上之势。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活跃也说明,此时的中华民族对外部世界,保持着相当开放的心态。本章的重点与难点:隋唐时期的制度创设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在隋唐时期出现的深刻变化;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对唐朝文化的重大影响;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向及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本章教学的技术手段:以揭示大势结合深入分析的讲授方式,使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并根据需要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尽可能多采用多媒体的图像和视频材料,让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大唐文化有直观而形像的感受,从而加强理性认识。第一节隋唐开国,重建统一一.国祚短促的隋王朝1.北周末年的局势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后,继位的宣帝荒淫而短命,未能巩固武帝的基业。其后年仅8岁的静帝即位,大权落入外戚杨坚之手。2.杨坚建隋,统一全国杨坚(541-604)之父杨忠为北周六大柱国之一,爵封隋国公,父死,杨坚袭爵,其女为宣帝皇后。静帝继位后,杨坚以外戚身份总知天下兵马事,任大丞相,进爵为王。公元581年二月,杨坚以“逼禅”手段,废周建隋,是为隋文帝。即位后,任用高颖、苏威、李德林、贺若弼、韩擒虎等谋臣武将,于587年灭后梁,589年灭陈,重建统一局面。3.隋文帝的立国举措政治上:废北周官制,创置三省六部制;并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废地方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任免权归中央吏部,并实行回避制和三年任期制,加强了君主中央集权。1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开创50岁以上可以纳绢代役的“输庸”制度,并实行严格的“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法,故仅20余年,国库号称“富庶”。军事上:改革府兵制,罢坊府,军人户籍隶归州县管辖,“垦田藉帐,一与民同”。隋文帝以勤政、躬俭著称,然晚年多刻薄、猜疑,且为政精于搜刮,以此增加国家财赋收入,故隋朝短期而亡的根子实自文帝时已种下。4.隋炀帝杨广的统治炀帝杨广(569~618)在位时继续推行文帝的立国政策,且有多项大规模的举动:四出巡游,足迹遍及榆林、五原、河右、太原、涿郡及辽东,前后三次下江都;征发大量民夫,开通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与江南运河,完成了南北大运河的连接;命宇文恺营筑东都洛阳。从长安到江都,筑离宫40余所,穷极奢丽;自大业七年(611)起,三征高丽,致使天下骚动,爆发农民起义。隋炀帝虽有文武之才,但负其富强之资,恃才傲物,奢侈靡丽,最终促使隋短暂而亡。5.隋朝在历史上的承前启后作用二.大唐王朝开创新局面1.李渊起兵,建立唐朝李渊为隋文帝姻亲,袭爵为唐国公。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在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攻入长安。618年五月,李渊得知炀帝被杀,遂正式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2.唐朝初期的统一战争李渊即位后,即派兵平定因隋末战乱而形成的各地武装割据势力,624年,长江中下游及岭南已尽归唐所有。至唐太宗在位的628年,朔方的梁师都被灭,全国再次实现统一。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李世民于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成为太子,掌握了朝廷实权。当年八月,唐高祖禅位于李世民,次年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高祖在位时已颁定三省六部制,修订均田制、租庸调法,唐太宗继续推行。唐太宗位20余年,君臣以隋亡为鉴,励精图治,居安思危,终于成就了政治清明,社会相对安定的“贞观之治”。政治上,罢黜了一批庸臣,先后任用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善谋能断、举贤若渴的大臣为宰相,又能不念旧怨,破格起用魏徵、王圭等。修《氏族志》,大力兴举开科取士,为庶族地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