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九日齐山登高》教案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学目的】1、了解杜牧生平,理解诗歌内容。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3、背诵全诗【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法【教学过程】活动一:回顾旧知,感知差异1、温故推新——回忆以往学过的“登高”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反复诵读文本,初步感知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在情感表达上与这两首诗的差异。朗读提示: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③读出感情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注释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⑶“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⑸酩酊(dǐng):大醉。⑹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牛山,在今山东临淄。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活动二:品读文本,理解文义。1、这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江涵秋影雁南飞翠微菊花落晖2、“江涵秋影雁初飞”我们从这七个字中可以看出这幅美景具有什么特点?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此时的江水显得更加清澄肃静——山水一色,浑然一体。3、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大江:包容开阔“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江水:清澄肃静“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环境:动静一体4、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借赏心悦目之美景抒愉悦畅快之心情5、诗中哪些词能表明作者今天特别高兴?开口笑,菊花插满头,酩酊,不用恨在这良辰佳节之时,有好友来访,作者特别高兴,破例开口大笑,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再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今天一定要与好朋友痛痛快快好好在一起开心开心。但我们从“尘世难逢开口笑”这句诗中,再加上杜牧生平,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日子过得是:愁闷,郁郁寡欢,平时很难得一笑,可谓是“人生在世几回乐”。人生欢笑既然难得,那就应该珍惜眼下美好时光,“人生得意须尽欢”,就应该多方宽慰,多方开解,不能过于计较一些烦恼琐事,耿耿于怀。所以诗人再也不顾忌自己是州官还是县官了,再也不顾忌自己是诗人还是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