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词的一些知识。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3.掌握重点字词。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二)能力目标1.训练诵读能力。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三)德育目标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四)美育目标1.欣赏词作的语言美。2.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教学重.难点】一、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重.难点)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教学设想】诗词的品位在于意境的高下,每首词的意境都客观地存在于诗词的本身,所以诗词的教学过程,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其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的过程,亦即要求把诗词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感.可述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教学力求将侧重理解.分析的阅读活动同侧重领悟的意境描述练习相结合。具体操作上,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景物画出来,帮助阅读欣赏,突出重点;经过分析理解,要求学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突破难点。【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沁园春长沙》一、由作者导入新课: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二、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三.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四、展示词的放大挂图,检查预习:读准字音并解释:百舸怅廖廓峥嵘遏五、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六、.教读词的上阙:(一)指点词的章法结构;导入对词上阙的分析:这首词和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样,同属“双调”。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二)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答:时间:深秋;地点:橘子洲头;游者:独。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三).教读中间七句——铺叙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2.具体分析:a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明确: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b精当的用词: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指出作者用词精当之处。学生指出后,师生共同分析“万.百.红.碧.击.翔”等词的精当之处,如:“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c教师小结铺叙部分写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四)教读最后三句——“煞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