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第一课时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训练点1.学习文章借多变的语言形式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3.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二)能力训练点培养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家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四)美育渗透点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二、学法引导1.介绍邓稼先生平经历,在现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体会本文的深刻之处。2.抓住重点句或重点段,特别是作者议论和抒情的部分,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切怀念和敬佩之情。三、重点、难点、疑点重点、难点:1.研究文章的句式变化及其作用。2.学习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解决办法:1.反复研读,以读带讲,在读中感受语言形式,体味感情。2.讨论研究,对难点重点,我们应集思广益,互相补充提示。3.录像观摩。利用《飞越太平洋》等科研电影的片断,使学生感受科研工作的艰辛和巨大意义,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4.质疑。学习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像导演一样指引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发挥主体作用,质疑环节则是转换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放手发动学生思考问题,突破知识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录像片《飞越太平洋》。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现今有哪些国家拥有核武器吗?(学生答)我们中国是什么时候拥有的核武器呢?是谁领导研制成功了我国自己的核武器的?——邓稼先。这个名字鲜为人知,因为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用心爱心专心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就让我们展开课本,去谛听他们感人的事迹吧!(一)明确目标1.学习文章借多变的语言形式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3.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4.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邓稼先献身国防的崇高精神的赞美。这节课,我们在解决基础知识、阅读课文基础上,重点研究第一小节。(二)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同是大学教授的孩子,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2.邓稼先介绍: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指导人。192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是清代著名金石书法家邓石如的第六代孙,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邓以蛰曾留学日本、美国,任北大教授。邓稼先在战乱中读完高中、大学,1948年到1950年赴美留学,学成之后,毫不犹豫地回国报效。他先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和核武器的研究,是我国国防高科技的奠基人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永久纪念他对中国国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3.放朗读录音:在教师指导下提前录好,突出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4.扫除文字障碍认读:夐xiòng曛xūn铤tĭng解释成语:可歌可泣,家喻户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老师范读第一部分,同学自由朗读其余部分,进一步熟悉内容,体会感情。6.本文结构特点。作者根据自己的感想,全文分成了六个部分,六部分相对独立,但又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分组讨论,每一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又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结论:第一部分,从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为国尽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迹。第三部分,用比较法,把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导人邓稼先和美国国防科技领导人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