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第五完全中学高一语文《小狗包弟》教案2人教版课例分析: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教学目标]1、仔细揣摩质朴的语言中传达的真挚深沉的情感。2、学会自我反省,提升人生境界。3、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自我解剖、深刻反省及对“文革”的批判。[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十年“文革”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段惨痛的记忆。(PPT课件展示关于“文革”的图片)“文革”使很多人经历苦难,巴金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1978年起,巴金先生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小狗包弟》就是其中极为感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角是一条小狗。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狗呢?[目标推进]一条怎样的小狗1、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对包弟的描写明确:这是一条活泼可爱命运又非常凄惨的小狗。其出身是日本种的黄毛小狗,曾经有一个瑞典的主人,明确说是社会主义旗帜下的资本主义小狗,在出身论、血统论甚嚣尘上的“文革”时期,它有着一段很不好的出身。2、如果在当时把这条小狗给你,你愿不愿养它?有没有人愿意养它?(学生可根据课文表达自己观点)一个怎样的社会1、从课文的描述中,你认为当时的社会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暴力、血腥、无序、混乱、堕落、黑暗……2、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明确:对艺术家的悲惨遭遇,路人皆掉头走开,朋友也怕被牵连,不表任何同情。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内心的自私和残忍。是什么造成人们的残忍和冷漠呢?从因为对艺术家表现了一点点温情却惨遭毒手的小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造成人们自私残忍,使他们堕入深渊万劫不复原因是当时的黑暗社会。这是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在那种社会环境下,人人自危,为求自保甚至连朋友都会出卖。巴金也生活在那样一个社会,3、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文革”时期图片。4、教师小结。一位怎样的巴金1、请从文中找出表现“我”的词语或句子,并总结文中表现的是一位怎样的巴金。明确:一个充满爱心的巴金,一个矛盾的巴金,一个绝情的巴金,一个自责的巴金,一个忏悔的巴金。从整文看应界定为一个自责而忏悔的巴金。2、巴金为什么必须把包弟送上解剖台?结合文本体会巴金内心的挣扎、煎熬和矛盾,是几把火推进了巴金的选择?明确:“文革”的“破四旧”“半靠边”,打着破除一切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旗号残害了大部分的正直之士,使他们失去了工作的权利,很多人自身难保。养着具有资本主义血统的小狗无疑后患无穷,小狗会把整个家庭带向无限深渊。况且巴金目睹周围邻居被抄家而面临走投无路的绝境。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还能苛求巴金为保包弟而放弃一切吗?其实,相对于更大的错误,巴金把包弟送出去还是非常明智的。虽然感情上讲不该送,但理智上家人更重要。不是巴金残忍,而是社会把人性扭曲变化了。一份怎样的感情1、自由朗读第10段,总结巴金的情感波动。明确:有“轻松”到“沉重”,这种“沉重”源于巴金良心的自我发现,对自己“出卖”“背叛”包弟,对自己懦弱的羞耻感。这种心理历程首先说明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其次说明所处的时代缺少温情,缺少人性,充斥着残暴、淫威。自己甩掉包袱的轻松与良心的沉重这一对矛盾,表现了对社会的担忧。作者解剖自己,更是解剖社会。2、请学生朗读第10段,读出感情的波动。[拓展延伸]1、在解剖中,巴金饱受煎熬,承受着漫长的精神伤害。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为了一条可以送上解剖台的小狗巴金仍然在反省,在忏悔。巴金的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