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2、体味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3、感受中国诗歌含蓄表达的传统,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体味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教学难点:“水”“伊人”等意象的理解教学方法–讨论,点拨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古典诗词灿若星河,佳篇如林,诗歌以她完美的艺术形式,不朽的审美价值哺育了无数才华卓绝的文人墨客。在中国诗歌这条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之中,我们跨越千年的时空向远古走去,去探寻诗歌光辉的源头,我们一路走过了元曲、宋词、唐诗,走过了汉赋、楚辞,当我们穿过岸边依依的杨柳,拂开水上参差的荇菜,我们听到了雎鸠关关的鸣叫之声,听到了伐木者坎坎的伐檀之声,看到了深秋清晨泛白芦花,看到了寒冬时节霏霏的雨雪……•三千年前的那块小洲,三千年前河畔的每一株草、每一缕风,岁月的风尘无法将之覆盖,时光的流逝无法将之湮灭。这节课,让我们徜徉于《诗经》的网上艺术殿堂,去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去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本只称《诗》,或举其整数城“诗三百”。后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诗经》的“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风”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诗经》的“赋”“比”“兴”•赋就是陈述铺叙,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辞。•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诗经.蒹葭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这是一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足见此首诗对后世创作影响之大、魅力无穷。播放背景音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检查字词掌握情况。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蒹葭伊人溯洄萋萋晞湄跻坻涘沚jiānjiāyīrénsùhuíqīqīxīméijīchísìzhǐ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译文•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美读全诗,重在鉴赏•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可以有如下看法•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首诗意境优美,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敬佩,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明确:《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