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少年一般常态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掌握“萦绕、惊羡、颓丧、歉疚”等词语的读音及书写。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少年两次失误后的表现有何不同,反映了少年怎样的心情?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学习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根据课文提供的具体语境来为人物设计心理活动。教学难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计导语,激发兴趣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美国费城的小男孩。这位体弱多病的男孩在父亲的鼓励下终于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勇敢地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故事感人,又发人深省,让我们获益非浅。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男孩。不过,他不是外国小孩,而是一位英俊的中国少年。明确要求:认真倾听,听完故事后,概括故事主要内容。(备注:对课文内容作一些处理,选择文中主要情节讲述故事)二、倾听故事,概括内容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要求: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明:不让学生接触文本,采用听故事这种形式,是为了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上。为概括打基础。三、引入新课,介绍作者故事中的这位英俊少年是散文《顶碗少年》中的主人公,作者是赵丽宏。赵丽宏,上海市崇明人,与我班的两位同学是同乡;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与老师是校友。板书:顶碗少年赵丽宏四、沉浸文本,理解课文1、思考:结合课文内容,请谈谈你对这位少年的印象。①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有关内容,并简记自己的观点。②朗读感悟,交流。说明:引导学生抓住少年三次表演的动作、神态进行分析2、训练:根据上下文,揣摩少年在两次失败以及在老者的鼓励后,可能会产生的心理活动①学生根据上下文揣摩少年的心理活动,任选一处形成文字②组织交流活动3、小结:探究少年成功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老者的鼓励②主观原因:自身的努力五、拓展思维,提升感悟1、本文主要写了顶碗少年,为何文中多处提到观众的反映?2、读完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迪?六:作业:(2、3选做)1、抄写词语:优雅惊羡颓废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2、选择以上三个词语写一段话。3、第五段中有一处省略号,请试着补出其省略的内容课后感想:今天,区教学指导团的4位专家来听课。我们三个学员都上《顶碗少年》,安排在上午第二至四节课。之前,我已组织备课组的三位老师进行了集体备课,对课的整个流程已了然于胸。我的课在第四节。课上下来,感觉还不错。虽然结尾有些匆忙,但还是完成了原先设计的教学环节,达到了原定的目标。上完课,坐下来讨论,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这样的机会我已等待了很久,这样的场面我也等待了很久。这些,本来是我最熟悉,也经常经历的。可惜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曾经组织过很多次的研讨活动,可那都是在评别人的课;自己也上课,但往往听不到切中要害的点评。久而久之,我对于自己的教学现状越来越不了解,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也越来越没有把握。教学指导团的成立,对我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面对专家,我满怀着虔诚,愿意把自己交给他们剖析。评课活动很轻松。导师们的长者风范,让我们如沫春风。此时,他们与我们是那样的近。老师赞扬我们:教学思路完整清晰,重点突出,学生思维活跃,作业布置实在。三堂课虽然有统一的教学思路,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有的导入不错,有的板书不错,有的过渡不错,有的点拨不错,有的小结不错……老师建议我们:对学生发言要有点评,要下功夫钻研教材,要善于抓住机会启发学生思维……时间悄然而过。因为下午有课,我们不得不告别。带着导师们的建议,我重新走进了课堂。下午第一节课,我要在另一个班上《顶碗少年》。下面让我再现一下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一、课堂导入环节当我介绍作者赵丽宏是上海崇明人,并问谁是崇明人时,看到陈国君高高地举起了手,班中很多同学脸上充满了羡慕之情。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的心,学生的反映印证了导师的话是正确的,也让我明白,课堂上的每一个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