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寓言四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含义。【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教学过程】[教学要点]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由《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怯懦的蝙蝠”、“愚蠢的乌鸦”。二、有关知识1.寓言是生动形象的故事说道理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2.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三、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学生自由诵读,明确文章结构: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学生集体诵读,揣摩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时的神态(或心理)。3.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1)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2)讨论:①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②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③“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明确:①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②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③这段着意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3)总结: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的形象。示例:如“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四、研读《蚊子和狮子》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教师提示: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分叙讲述故事,结叙点明寓意。2.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明确:本文构思精巧,短短篇幅中,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故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3.品析文中的两“吹”一“叹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其故事的寓意。4、总结:寓言中刻画的蚊子是一个的形象。示例:妄自尊大,得意忘形。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两则古代寓言。[教学步骤]一、研读《智子疑邻》1.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55篇。2.指导学生结合注解自读翻译课文。3.概括文章寓意。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