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教学目标:一、导入和作者、文体介绍1.导入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六骏图》,在欣赏的时候请同学们说说关于马的成语(老马识途、千军万马、马到成功等)。图中的六匹马纵横驰骋、一跃千里,显得意气风发。而韩愈笔下马的命运却与之决然不同。它的命运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一同去看看韩愈的《马说》。2.作者和背景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明代人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早年怀才不遇,25岁中进士,三次上书宰相而不得志,辗转于地方幕府,而后入朝为官,为除弊政又两次被贬,深感当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出于愤世嫉俗,写下了《马说》。3.文体简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马说”即谈马、论马。二、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字典读准下列字的字音祗辱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策尤其注意“食”字的读音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要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三、疏通文意1.根据注释练习笔译。(1)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利用注释分别对三段进行翻译。不懂的可以举手请求老师作答。(2)教师根据巡堂情况进行归纳讲解。(3)学生对照注释进一步修改。2.学生完成下列练习。(1)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之不能尽其才通“饲“,饲养(2)执策而临之马鞭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3)其真无马也难道,表反问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指千里马四、理解课文中心(逐段读并讨论)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其真不知马也。4.伯乐、食马者、千里马分别比喻什么?伯乐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人)千里马人才5.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既是对昏庸统治者进行批判和嘲讽,又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由4、5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托物寓意五、拓展延伸1.假如你是一匹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你会怎么做?2.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视时间而定)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章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材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六、作业思考:十年、二十年后假如你做了领导(伯乐),怎样发现人才?七、板书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愤怒)托物寓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24.送东阳马生序【目标定向】1、通过研读课文,使学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宾语前置句式。2、研讨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现中心的写作能力。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2、通过研读,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入境生趣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沤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拼搏。刻苦奋进。二、自学生疑,简介作者及文体特征“序”包括“书序”和“赠序”。“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三、学习释疑,整体把握文意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3、学生以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