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课前预习:了解杜牧及背景资料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感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朗读、背诵。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3、品析关键句,感受诗歌美的意境。评价任务:1、进行朗读,读准字音、节奏。2、学习感悟诗歌语言之美。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由春夏秋冬四季谈起,引出秋天。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1、关于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了解“大李杜”与“小李杜”)2、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斜,这里可以读xiá。韵脚:斜、家、花。3、学生朗读,互相评价。4、学生齐读,说说诗句含义。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重点词点拨:⑴、山行:在山中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⑷、斜:xié,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⑸生:生出,存在。⑹、坐:因为。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⑻、红于:比……更红。诗句的含义: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三、合作探究,感受美的意境。1、《山行》描写了哪些深秋的景物?表现了怎样的特点?2、作者借这样的景,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感情?明确:1、枫林、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首句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二月花”专写秋天枫树色彩的艳丽,说它胜于春花,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运用对比,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富有哲理:经霜色愈浓,磨难之后愈显旺盛生命力。联系实际,补充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以及事例。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意。2、抒发了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主旨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受到了深秋枫叶的美,让我们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再读这首诗。四、比较阅读:品味范仲淹的两首词《渔家傲》和《苏幕遮》简要说说其情调与《山行》有什么不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五、达标检测:1.默写这首诗。2、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3、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六、作业:根据杜牧《山行》的内容,画一幅秋色图教学反思:杜牧的《山行》是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