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冀中地道战教学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三、教学难点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找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老师演示表现课文内容的投影片。(二)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交待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呢?(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修筑封锁沟、封锁墙,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说得好。日本侵略军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就是要使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相互之间不能来往,不能联合起来打击敌人。于是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打击敌人。这就是“地道战”产生的原因。(板书:封锁沟封锁墙地道战)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呢?(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好地打击敌人。)(板书: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在第3自然段中哪句话、哪个词最能总结“地道战”的情况?(第一句话中的“奇迹”一词。)1“奇迹”是什么意思?(“奇迹”是想象不到的很不平常的事。)“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课文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学习第二段,这一段是以任丘的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样式和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地道的内部和地道的出口两层。)地道的内部构造分为哪几部分?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默读课文后按顺序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板书:地道内部高、深、天洞、小洞、气孔)教师一边板书一边重复地道内部构造的特点,并在同学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地纺线呢。”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课文是怎样介绍地道出口的呢?地道出口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重要词语。(板书:地道出口口外:荆棘陷坑口内:坚固的洞迷惑洞死道:地雷活道:口)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李白诗里的一句话。讲的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夫,古代成年男子的通称。关,关口。莫,不能的意思。教师结合板书小结这一段。这一段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介绍得比较清楚,使我们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存自己,又能够打击敌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道战”的确是--学生齐答:奇迹。(四)学习第三段。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同样说明这是“奇迹”。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敌人想方设法破坏,冀中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想出许多妙计来防备。)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板书:破坏防备)(用“土”和“沙”灭火;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备水攻。任凭敌人想出什么毒计,冀中人民也有妙计来对抗。另外,因为地道都是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