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义和团运动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疯狂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通过认真总结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斗争的任务。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析“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对《辛丑条约》进行具体分析,并与其他不平等条约比较,认识该条约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及归纳、比较史实的能力。通过分析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成就与不足,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辛丑条约》的具体分析,正确认识这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严重危害,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的能力。教学要点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兴起于山东的原因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2.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3.慈禧太后改行安抚政策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抗击八国联军3.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辛丑条约》(1901)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本课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本课难点: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导入新课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与影响,使学生认识随着帝国主义对华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不断加深,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义和团运动就是这一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又:19世纪70年代前后,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加紧对亚洲的侵略,亚洲各国民族危机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几万万被压迫的人民觉醒起来,掀起了反帝反封的新高潮。(学生回忆亚洲五个国家的反帝运动。中、印、朝、伊、土)在中国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刻,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戊戌变法运动。下层人民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掀起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与此同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进行了辛亥革命。上节的戊戌变法即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发起,本节我们将学习中国下层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义和团运动1、原因:(1)山东是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严重的地区,教会势力更加猖狂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其活动远远超出正常宗教活动的范围,他们实际上成为深入中国民间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代表。教会势力与地方封建势力往往相互勾结,相互包庇,欺压人民,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2)德国占领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实质上是自发的反侵略斗争。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中日甲午战争时起山东地区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况,说明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山东反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