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一、教案背景1、课题:风2、面向学生:小学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与风有关的文字材料。(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教学课题(一)知识与能力1、认读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并积累带生字的词语,从而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通过看图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4、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并进行感情朗读。(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大致感受诗的意境,了解风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三、教材分析《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十三单元以风和水为主题的一首自读诗歌。全诗采用反复叠唱的手法,描绘了微风吹动之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内容生动,诗句朗朗上口,富有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四、教法与学法(一)把握课标议教法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应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因此,结合本课内容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多媒体情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体验等几种教学方法。(二)培养能力说学法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实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的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我尝试“自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并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境界。五、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咱们先来猜个谜语: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它是谁了吗?生:它是风。师:唐代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以《风》题目的小诗。(板书课题)(教学一开始,老师便用谜语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展现给孩子们,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猜谜中感知了古诗的内容。)(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师:想读读吗?自己小声地读读吧。边读边找出不认识的字。生自由读诗。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师: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放手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旨在培养学生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识字。识字中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有些学生拿着自己的书问别人,还有的主动帮助同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最后,回归到课文中,将古诗出示在课件中,引导学生在古诗这一语言环境中找到生字并巩固。)师: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生1: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生2: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生3: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师: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小组合作识字。(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得很充分。要达到目的,就要团结协作,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分工,这就需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往,小组长都是固定的人选,安排组长轮换,将四个人分别定为一号组长、二号组长、三号组长、四号组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组织者的角色的机会,从而拉近学生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师:你们看,这些字宝宝在和我们做游戏呢。它们淘气地躲在小动物的身后,你能根据它露出来的那部分猜一猜,这是课文中的哪个字吗?(出示生字卡片)猜字游戏。师:和我们做过游戏,这些字宝宝被风吹回到了我们的小诗中,现在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自己先读一读。指名读,其他同学做听众并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为字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