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总论概念消化系统主要包括食道、胃、肠、肝、胆、胰以及腹膜、肠系膜、网膜等脏器的疾病。凡这些脏器发生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都属于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特点器官多:食管、胃、肠、肝、胆囊、胰腺、腹膜、肠系膜、网膜等。大部分与外界交通,接触致病因子的机会多,故炎症、损伤、中毒、致癌机会多;疾病病种多、复杂、发病率高,以肿瘤为例:前5位高发肿瘤中4位是消化系统肿瘤;疾病的症状多而特异性不强,鉴别诊断尤为重要;检查手段多而发展快,但小肠检查难度大;该系统疾病的预防是关键。消化系统疾病的特点在我国,胃癌和肝癌的病死率在恶性肿瘤病死率排名中分别位于第二和第三位,近年大肠癌、胰腺癌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消化系疾病之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在我国一直相当普遍。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而近年在我国亦渐见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以往未引起重视的胃食管反流病和功能性胃肠病,近年来已引起我国消化界的高注重视。西医生理与病理生理功能:消化、吸收、排泄通过一系列消化过程,摄入食物的各种营养成分,转变为简单的易于吸收的形式,被肠道吸收,变成体内物质,供全身组织利用。无营养价值的残渣和未被消化吸收的部分构成粪便被排出体外。消化系统还分泌多种激素参与本系统和全身生理功能的调节。任一环节的破坏均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西医病因病理病因:感染、理化因素、营养缺乏、代谢-吸收障碍、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先天性发育异常或缺陷、外伤、神经系统功能失调、遗传、医源性、病因未明。病理:炎症、溃疡、良性或恶性肿瘤、血管病变、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功能性疾病中医病因病机本病从中医角度来论,应属于脾胃疾病、肝胆疾病。脾与胃的关系: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又主统血,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病理上,二者也互相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到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浊气不降,也会影响脾的升清,而见泄泻、腹胀、倦怠等症。肝与脾的关系,首先在于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血有赖于脾消化吸收水谷精微而资生。肝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则脾得健运;脾的功能健旺,则肝血充盈,有助于肝的疏泄。在病理上,两脏常互相影响。如脾气不足,消化吸收功能不健,血液生化之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致肝血不足,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等症——肝脾两虚。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就会导致脾胃功能的紊乱,形成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的证候。出现胸胁胀满,食欲不振、嗳气等症。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日久蕴而成热,湿热郁蒸于中焦,使肝的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排入肠道,溢于肌肤,出现黄疸。临床表现1、食欲不振: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癌、慢性胃炎等,但也常见于其他系统疾病如肺结核、尿毒症等。2、恶心与呕吐:两者可单独发生,但在多数情况下相继出现。其他消化器官的急性炎症均可引起,而炎症合并梗阻的管腔病变如胆总管炎、肠梗阻几乎无列外的发生呕吐。在其他系统疾病中,要鉴别是否为神经性呕吐等。3、嗳气与反酸:嗳气是进入胃内的空气过多而自口腔溢出的现象。频繁嗳气多因精神神经因素、饮食习惯不良(如进食、饮水过急)、吞咽动作过多(如口涎过多或过少时)等引起。也可由于消化道疾病所致。反酸是由于贲门功能不全和胃的反蠕动致使酸性胃液反流到口腔的现象,也可由上述疾病引起。4、咽下困难:多见于咽、食管或食管周围的器质性疾病如咽部脓肿、反流性食管炎、食道癌、食管裂孔疝等,也可由于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5、灼热感或烧心:是一种位于胸骨或剑突后的烧灼感。主要由于炎症或化学刺激物作用于食管粘膜而引起。常见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胃或十二指肠溃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