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缓和性麻痹〔AFP〕病例定义及监测要求第一页,共三十二页。1.急性缓和性麻痹〔AFP〕病例定义1.1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缓和性麻痹〔AFP〕病症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第二页,共三十二页。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征候群。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第三页,共三十二页。〔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第四页,共三十二页。1.2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临床疑心为脊髓灰质炎的AFP病例。第五页,共三十二页。1.3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不满2个月。第六页,共三十二页。2AFP病例的病毒学分类标准2.1脊灰确诊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为脊灰确诊病例。第七页,共三十二页。2.2脊灰排除病例: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但凡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脊灰野病毒和疫苗病毒检测都阴性的AFP病例;〔2〕脊灰疫苗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3〕采集到不合格粪便标本,脊灰疫苗病毒检测阴性/或无粪便标本,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第八页,共三十二页。2.3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脊灰野病毒和疫苗病毒检测阴性,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第九页,共三十二页。2.4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从粪便等标本中别离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诊断符合脊灰的病例。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那么视为VDPV循环。第十页,共三十二页。3病例报告3.1AFP病例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作人员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内、农村在24小时内报告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最快的方式逐级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第十一页,共三十二页。3.2高危AFP病例3.2.1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报告的AFP病例和判定高危AFP病例的定义,直接确定本县是否出现高危AFP病例,一经确定,要及时将此情况报告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2.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分析病例,及时发现高危AFP病例。第十二页,共三十二页。3.3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省级AFP病例专家诊断小组定期对报告的AFP病例进行诊断分类,对临床符合病例进行分析,确定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第十三页,共三十二页。4病例调查4.1AFP病例的调查接到AFP病例报告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48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调查,在临床医生配合下,详细填写“急性缓和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第十四页,共三十二页。调查按以下步骤进行:〔1〕核实诊断,排除非AFP病例:如果病例不是缓和性麻痹或者由明确其它原因引起的麻痹〔如外伤或脑、脊髓占位性病变〕或者麻痹的发生不是急性的,那么可诊断为非AFP病例,不需要上报。但仍需填写个案调查表,留档备查。〔2〕了解病史:应了解麻痹发生时间、是否伴发热、麻痹部位是否对称、是否疼痛、有无损伤或注射史、OPV服苗史、患者和周围人群近期服苗情况等。第十五页,共三十二页。〔3〕临床检查〔咨询临床医生、查看病历〕:重点检查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