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二中八年级语文上册向沙漠进军教案2北师大版二、分析课文1、提问: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呢?明确: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2、提问:文中那几个自然段是在说明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的问题?明确:1—4自然段。3、找出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明确:“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讲解中心句和支撑句:中心句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或提示的方式来进行表述。在一般情况下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可长可短,而以短句居多。中心句大多在段首,有时也在段尾,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在个别情况下才放在段中。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可综合概括全段的中心意思。支撑句是用来解释、发展、支持中心句的。支撑句的方式很多,可以分述,可以作诠释、举例子、做比较,可以说明原因、结果和意义,可以引用资料作证,等等。支撑句多少不一,句子多的可以分成若干小层次。掌握中心句和支撑句,对阅读说明文和写作说明文都很有好处。4、读第一自然段时要注意哪些重要词语?明确:“最、顽强、之一、不断”。“最顽强”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和难以制服的特点;去掉“自然”,这“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之一”从数量上说明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远不止沙漠,诸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等都是。加上这样的限制词,在表达上更严密,更符合实际。作者运用这两个词语加以限制,就把较复杂的事物和较深奥的道理说得确切明晰了。有关文字既说明了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又暗扣文题,读来引人入胜。为了说明沙漠是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提出了“进军”的艰巨性;从中可见,向“沙漠进军”是有史以来人们征服自然的伟大事业。5、预测下文将会写什么内容?明确:根据最后一句推测,作者要举出住人地区为沙漠并吞的例子。6、默读第2、3自然段后讨论:沙漠并吞人类居住地的事例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选取这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明确:两个事例都能说明沙漠危害大。用一中一外两个事例说明既具全面性又具典型性,比同时列举两个国内事例更能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小结:作者列举两个典型事例:“文明的摇篮”——“变成荒漠”;“天然的草原区”——“变成沙漠”,具体地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更进一步突出“最顽强”三个字。7、我们知道抗日战争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防御战、相持战、反攻战。那么我们人类与沙漠的战争要经历几个阶段?(防御(5—6)——进攻(7—10)——利用(11—12))8、找学生读第4自然段,找出此段的中心句。明确:“风沙进攻主要有方式两种”9、提问:游击战的特点是什么?明确: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大。10、提问:游击战给人类造成怎样的危害?明确:“禾苗刚出土,全部打死,连根拔起,常常补种两三次,有点收获”(体会加点字的作用)“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幼苗被打死的数量之大。“常常”、“两三次”、“点”,说明一次大风沙袭击给农民的生产和收获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这一点讲征服沙漠刻不容缓。11、阵地战的特点是什么?(出示沙丘移动图)提示:沙丘的移动沙丘是不是整体移动?明确:不是整体移动,而是波浪式移动。是不是有风沙丘就移动?明确:不是,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沙丘移动部位:迎风面的沙粒。移动的沙粒数量:成批。移动方向:随风移动。沙丘是怎样移动的?明确:底部—顶部—背风坡。12、阵地战给人类造成怎样的危害?明确:“全被摧毁,全被埋葬,变成丘墟”。(体会加点字的作用)13、沙漠对人类有这么严重的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明确:“进军沙漠”。14、齐读第5、6自然段。提问: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什么?明确:培植防护林,其次是培植草皮。15、培植防护林的作用是什么?培植草皮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培植防护林的作用是减少风的力量,培植草皮的作用是减少沙粒来源。16、怎样培植防护林?明确:并行排列林带,两列间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的20倍。17、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什么?明确:植树种草。18、课文中有两句话大家要理解:1,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