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无声胜有声《教育时报》上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名牌师大毕业的高材生,自身条件不错,可偏偏有一样,就是一紧张就口吃。特别是在课堂上,讲到关键处常常是憋得青筋暴绽,面色血红,继而便是“冰泉冷冠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式的冷场,偏偏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那些平时应对有素的学生此刻显出“救场如救火”的豪情,个个积极发言,一下就给老师提供了若干思路,教师这时也冷静了下来,组织大家讨论各种解题思路之繁简优劣,进而找出最佳答案。该教师因口吃而常常在关键时刻冷场,然而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想,除了教师本身素质高之外,教师在不由自主的口吃中,给学生留下了独立思考的空间,那节骨眼处的戛然而止,更是吊起了学生求知的胃口,而这与艺术上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技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而语文课是一种开放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语文教师也可以像是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艺术,创作出“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节教学的节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求知的过程中主动的去探索,思考和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效率。那么,该如何利用好留白艺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呢?一、问题后“留白”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问题一提出,就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只重视学生给出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又能有如何好的结果呢?如此,能力培养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故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充分的酝酿,梳理,以便更好的表达。二、表达前“留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通过阅读,由文入情,由情入境,在身临其境中体验与感受文章的内涵。学生此时的体验与感悟只是点滴,而且杂乱、无序。这时就要通过对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进行梳理、调整、完善,然后在进行表达。所以,学生阅读完文本后,教师切莫急于讲解,要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已进入读书境界的最佳状态,教师的讲解无疑成为多余。如学生在学习老舍的名篇《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祥子在热天拉车的情景。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文中生动的描述,一位学生说: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蒸笼般的夏季,头顶着毒辣辣的烈日,浑身冒着汗,拉着车艰难地行走。我已深深地感受到祥子生活的艰辛与命运的悲惨,祥子的遭遇真令人同情。学生这时阅读有了体验,情感得到了升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三、高潮处“留白”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在文章的高潮处或教师讲到高潮处时,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急流勇退。此时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课堂进行调控,一方面,此时的留白,学生急于了解答案,就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创造的激情,起到良好的效果。四、知识上留白,让学生自我构建与完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某些知识留下不讲,造成学生暂时的知识上的空白,迫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的海洋中去寻找,探索,发现。犹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激流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的留下来不讲。故讲课如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在这里,故意留某些内容不讲,并非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起到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作用。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和完善。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正是这种主体艺术的显现,留白也就是给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