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教学目的1.读懂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的含义。2.积累一些常见的重要词语。3、领悟我们先人追求的“大同”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3.背诵并默写全文。教学设想1、以诵读为主线,对诵读做作具体的朗读指导。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及其它资料,理明文章大意。3、联系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比较理解文章描述的“大同”社会的特征。教学重点1、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其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探究:孔子的社会理想可否实现?我们的社会是否属“大同“社会?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孔子是怎样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学习的吗?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等。其实我们知道,孔子不仅是教育家,更是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无一不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这些我们能从《大道之行也》一文中可以窥见一斑。学生齐背《论语》中的句子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孔子的有关情况,为学习课文做准备整体感知一、关于出处〈礼记.礼运〉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礼记》(明确四书五经的具体内容)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礼运,是《礼记》中篇名,在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二、题目释意大道,大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三、听录音,订正字音睦(mù)矜(guān)寡(guǎ)四、学生朗读课文,先放慢速度,把握准字音,注意语句中的停顿,之后,大声朗读,读熟,检查朗读情况。五、对照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同桌探讨,解答。1.简要笔记2、听录音3、齐读、正音4、按要求朗读课文5、二人小组,借助注释1、知识积累2、积累字词3、训练语感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选贤与能(与通“举”jǔ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男有分(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帮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外户而不闭(外、闭,均用作动词,分别译为“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六、理清文章思路思考:全文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明确: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七、指导朗读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是“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四组,应读出层次感。其中“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有统领作用,朗读时应稍作停顿,读到“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本层。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需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再次听录音,揣摩,仿读,循声低和。全班齐读全文。八、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弄懂课文译成白话的大致意思。6、交流、质疑7、以小组为单位列出结构提纲8、交流4、训练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译文: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