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4巨龙腾飞的新起点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独立自主登上国际外交舞台,彰显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成为东方巨龙腾飞的新起点。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1.政治上新政权刚刚诞生,各种反动势力还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美国在国际上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2.经济上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3.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国民党上百万军队在西南、华南等地负隅顽抗。美国不仅在军事上企图包围中国,还派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过渡时期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1)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中,有许多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主要有: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没收官僚资本、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等,都具有肃清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余的性质,属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2)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任务是:在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1)新中国成立和民主政治建设①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②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外交奠定基础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③重大外交活动: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3)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①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②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4)科技、教育与文化成就1①科技方面:1949年成立中国科学院,1956年国务院编制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②教育方面:广泛开展面向工农与工农子女的识字教育,1957年确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③文艺方面: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5)经济上的成就: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特征1.政治上(1)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制化。(2)祖国统一问题上,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经济上(1)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发展思想从片面盲目发展到全面科学发展的转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外交上(1)由革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