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小城镇建设王峰玉郑军摘要:产城融合是产业园区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产业园区普遍存在的产城分离问题,结合桐城市双新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实践,提出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思路,并从产业选择、功能定位、人口安置、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等方面进行规划探索,以期对其他开发区的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产业空间,是城市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开发区诸多发展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产业发展分散化,缺乏产业集群;功能单一,配套不足;功能分区过于机械,割裂了工业区和生活区的联系;人口结构单一,居住分异明显;物质空间单调冷漠,缺乏公共空间;社区发育不足,居民普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孤立封闭发展,与周边地区缺乏联系。产城融合理念就是基于园区内生活空间滞后于生产空间、城市功能滞后于产业功能、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而提出来的,它强调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以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的集中,为城市化提供基础支持,又以城市的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通过产城融合,完善园区的城市功能,改善园区形象,集聚人气,增强活力,形成复合多元的城市功能区,从而实现城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实践,探讨产城融合理念下的规划构想。一、项目概况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大别山,南临长江,东濒菜子湖,分别与庐江、舒城、枞阳、潜山、怀宁、安庆市郊区接壤,是一座旅游资源丰富、工业和商贸综合发展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市位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紧邻沿江城市轴,合肥经济圈的南翼城市,是合肥经济圈产业配套承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农特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是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辐射皖西南的门户。桐城市的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较好,至今已形成了包装印刷、机械加工、橡塑制品、化工建材和农产品深加工(羽绒制品等)等五大支柱产业,并在全国、全省相应领域有一定的位次和份额。尤其是桐城包装印刷业近几年来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继广东庵埠、浙江龙港之后的第三大包装印刷基地。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位于桐城市域南部的中心镇双港—新渡境内,依托镇区的工业园区发展而来,属于省级经济示范区。双新经济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其范围东至双港镇白陂塘,南至柏年河,西至合安公路,北至新安渡河的支流,共涉及新渡镇罗潭、伊洛,双港镇永上、三友等村。二、规划思路双港—新渡是桐城市域南部地区的中心镇,通过高速公路、铁路和国道与市区联系,交通便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是桐城市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主要发展包装印刷、塑料制品等产业。但普遍规模小,产业发展层次低,缺乏大型骨干企业,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同时相关的配套设施也比较欠缺。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通过对原有工业企业的整合,形成由主导企业带动的产业集聚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善生活配套设施,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用地和功能的复合化与多元化,产城融合,吸引人口的积聚,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形成桐城南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具体的规划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发展集群化目前,双新经济开发区以印刷包装为主导产业,以中小型印刷企业为主,工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型企业。结合区域环境和自身的发展基础,双新经济开发区应从承接产业转移和壮大本地民营经济两方面强化产业发展。一方面,积极承接东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确定所承接的重点产业,从投资、税收、人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规划探索91小城镇建设Induustry&DDevelopment才等方面实施政策引导,进行组团招商和整体招商;另一方面,整合镇区及周边地区的民营工业,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提高城镇经济的辐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