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第2课时惯性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的惯性,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会物体都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惯性的利与弊.【教学重点】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学难点】运用惯性解释简单日常现象.【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来自生活中的两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①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如图甲)②亚洲飞人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如图乙)(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发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师要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们学习了本节内容后,你们就会明白.好,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学习吧.【进行新课】教学探究点1惯性1.认识惯性师从牛顿第一定律中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教师演示实验并提问:将硬纸板盖住盛水的玻璃杯,然后在纸板上面放上鸡蛋,当我用力快速抽走纸板时,大家想一想,鸡蛋将会如何运动?好,请大家注意观察.大多数学生在实验未完成前回答鸡蛋飞出去,少数保持沉默.实验完成后,学生表情愕然.(因为鸡蛋留在原处,掉到杯中)师为什么鸡蛋没有随纸板飞出去,而是留在原处,掉到杯中呢?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原先鸡蛋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当纸板受到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迅速改变向前运动,而鸡蛋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不变,因此,鸡蛋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掉到杯中.师这样的事例在现实中有很多,如当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中,汽车突然刹车时,我们向前倾倒.汽车突然由静止启动,我们向后仰.同学们,现在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要求司机系安全带吧!2.理解惯性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对惯性的理解”,并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惯性.对惯性的理解(多媒体课件)(1)普遍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及所处状态无关.(2)大小:惯性的大小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无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3)性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也就是说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4)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必然要涉及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会出现力的作用.惯性是每个物体都有的不需要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没有力物体仍可做匀速直线运动.(5)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是物体具有惯性.如果物体没有惯性,那么就不会存在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规律.所以说惯性是因,牛顿第一定律是果.总结:性质: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是力.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具有惯性.大小:惯性的大小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例题1(湖北黄冈中考)小宇在家观看汽车拉力赛的电视节目,发现汽车行驶速度很快.其中途经一段“S”形弯道时,如图.他想:现场观看的观众为了更安全,应站的位置是图中()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解析:由图可知,当车在路上行驶时,如果车失去控制,由于惯性,车将会沿原来运动的方向冲出,即会冲到图中的甲区和丁区,故人在乙区或丙区是安全的.答案:故选C例题2(江苏南京中考)如图所示,当铁锤松动时,握住锤柄迅速向下撞击坚硬的地面,锤头会紧紧地套在木柄上,这是因为锤柄撞击地面()A.锤头由运动变为静止,锤柄由于惯性仍要保持静止状态B.锤头由运动变为静止,锤柄由于惯性仍要继续向下运动C.锤柄由运动变为静止,锤头由于惯性仍要保持静止状态D.锤柄由运动变为静止,锤头由于惯性仍要继续向下运动解析: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