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青岛开发区第八中学物理教师刘建坤。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一、教材分析1、学习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部分构成。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2、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能否正确全面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和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把最基本的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3、学习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1)通过实验,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3)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4、重点、难点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习的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本节课是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前提下,开展了以学生或问题为中心,以小组合作、教师引导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自主学习不利的因素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三、教学模式我的物理新授课主要采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1)整:从整体上介绍本节课的内容,采用单元导入,进行新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在课堂上,直接由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归纳概括本节的学习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补充完整。(2)分:将一节课的新授内容合理划分为几个探究问题,将主体部分变成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反馈循环逐次解决。这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3)合:主要是指课堂小结环节,通过画填知识树的形式,使几个问题形成完整体系。(4)补:给学生一段自由时间,找到知识缺漏(如组长检查),小组内部进行查漏补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寻求其他小组或老师的帮助。(5)测:进行本节课的检测,检查学习效果。“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只是从总体上将一节课的内容安排进行了划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要结合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在分的环节不能照本宣科,例如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就应当运用“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当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总之模式是固定的,但是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灵活处理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教学模式实施的载体是小组合作互助学习方式。下面就这五个环节谈一下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四、教学设计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整:单元导入,目标后置→分:新知分块,逐次探究→合:知识小结,形成知识树→补:互帮互助,查漏补缺→测:随堂检测,巩固提高。第一环节:单元导入,目标后置(约3分钟)。向学生展示单元知识树,明确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概括本节学习目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补充。(1)通过实验,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3)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