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运动》复习教学案第二课时考点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例1:下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变式1: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15m,则物体()A.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C.每分钟的平均速度一定是0.25m/sD.每秒钟的平均速度一定是0.25m/s变式2: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6s内通过路程30m,则第2s内的速度是()A.15m/sB.5m/sC.10m/sD.无法确定变式3:某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若6s内通过路程30m,则第2s内的速度是()A.15m/sB.5m/sC.10m/sD.无法确定变式4:(中考指南)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得他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0.5s,则下面哪个数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A.3m/sB.6m/sC.6.3m/sD.无法确定考点6: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例2:自古长江三峡雄奇险秀,滔滔江水奔腾直下.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其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中写道:“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文中所描写船的平均速度约为()A.5km/hB.50km/hC.100km/hD.50km/h例3: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A.20m/sB.10m/sC.8m/sD.都不对【注意】1.求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是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变式1: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m。求:(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变式2: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①实验原理是_____;②在实验中除了图4-2-3所示的实验器材,还缺少_____;③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秒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秒表每格为1s),测出s1=160cm,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___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___m/s,在s1、s2、s3、三段路程中__段路程运动快,原因是___________.(小车长忽略不计)考点7:会通过制作图表和分析数据研究物体的运动例4:如图所示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s或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其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1)(3)B.(1)(4)C.(2)(3)D.(2)(4)变式1: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17所示,由图像可知()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C.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D.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变式2: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式s=vt,图中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象,由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A.υ甲>υ乙B.υ甲<υ乙C.υ甲=υ乙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变式3: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当t=1s时,物体处于状态。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N。例5:(图表信息考点)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右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变式1: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遇到危急情况,司机常要紧急刹车.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距离叫做停车距离,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加上制动离.(注:反应距离是指司机发现情况到踩下刹车这段时间内汽车们行驶距离;制动距离是指踩下刹车后汽车在路面上滑行的距离).下表是司机驾驶小汽车时,在水平、干燥的沥青路面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的统计数据.TAXI车费发票车号码E.U-8888日期02-05-28上车10∶00下车10∶05单价2.00元里程6.0km金额16.00元s甲乙t(1)请利用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用平滑曲线绘出制动距离随速度变化的曲线。(请先用铅笔,确定后再用标准答题笔涂黑)(2)一起发生在限速50千米/时路段的交通事故中.交警测得肇事车后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