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目标导航]1.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社会习俗等方面全面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重点)2.结合背景和内容理解商鞅变法是如何体现地主阶级利益的。(重点)3.结合变法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难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早年立志:商鞅原名公孙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又称卫鞅。他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2.魏国之行:未受到魏惠王的重用。3.弃魏投秦:秦孝公招揽人才,卫鞅投奔秦国,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思维点拨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总能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推动社会进程的加速发展。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2.措施(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①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免除徭役。②限制工商业,凡从事工商业或者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都要受到惩罚,全家大小都投入官府充当奴婢。(3)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易错提醒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国力,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的观念长期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目的: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在当时的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取得优势。2.措施(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基层管理: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以此强化统治。1(4)普遍推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分全国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概念阐释世卿世禄制:就是最高统治者按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封自己的亲属;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权力,分别掌握在大大小小的贵族手中。而且世代相传,不能随意任免。(5)“燔诗书而明法令”①烧毁一些宣扬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诗书。②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用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6)社会习俗改革: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史论要旨1.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2.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以农战和法治为主要特点。3.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知识图示主题一商鞅变法的内容史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①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史料二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②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商鞅变法的规定2[史料解读]①说明打击旧贵族利益、创新制度是贯彻在商鞅变法中的基本精神。②指商鞅打击“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提示创新: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2)史料二反映了商鞅的哪一项变法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提示措施:军功授爵制度。影响: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主题二商鞅变法的特点史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