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桥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擦亮埇桥“农”字底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动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打造皖北“大粮仓”,总产量稳定在135万吨以上。落实稳定粮食生产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稳定粮食生产战略,严格耕地红线,坚决遏制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防止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扎实推进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注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落实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等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种粮农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农业保险政策体系,探索多途径、多形式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切实做好粮食收购质量、库存粮食质量监测工作,加强对“放心粮油”企业的监管,扎实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着力抓好军粮质量管理,确保军供粮油质量。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抓好农村乱占耕地问题整改,实现新增违法用地“零增长”。实施“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土地复垦整理、村庄规划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统筹结合,积极推动沃土工程实施,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27万亩,全区耕地质量等级提高0。5个等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以上。实施“两区”精细化建管行动计划,加强190。33万亩(其中小麦190。33万亩,玉米102。8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87。48万亩(大豆)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推进“科技兴粮兴储”。以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抓手,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加快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加强地力保护、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充分利用生物育种、绿色农业技术,建设好国家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和省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单产、稳定总产。加强智能化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强化粮食流通领域标准化建设,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全面落实“113551”乡村产业振兴工程,积极拓展农业新功能,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紧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113551”乡村产业振兴工程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以控玉米、增大豆为重点,扩大粮豆轮作,增加杂粮杂豆等品种种植。统筹发展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实现提质增效,逐步建成各类设施蔬菜大棚面积1万亩。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生猪和草食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湖泊、水库、采煤沉陷区等大水面发展有机鱼生态养殖,促进畜牧持续健康发展。到2025年,建成设施农业、大田、畜牧养殖等农业物联网示范点10个以上,全区生猪存栏稳定在65万头以上,年出栏生猪130万头。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落实省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提升粮食、林业精深加工水平,补齐畜牧、果蔬加工短板”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就地初加工业。鼓励在灰古镇、顺河乡、栏杆镇、北杨寨乡、西二铺等果蔬种植优势区发展净菜配送和产地初加工,鼓励在顺河乡、杨庄乡等板材加工优势区大力发展板材初加工,鼓励畜禽养殖优势区发展屠宰分割初加工,在大店镇、时村镇、解集乡等粮食生产优势区发展粮食初加工。加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招引和培育一批粮食、林产品、畜禽、果蔬、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创建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到2025年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5%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