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9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3.了解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解决生字障碍,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熟读并背诵课文。2.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叙述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学习重点】1.会写9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2.了解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征。【学习难点】懂得做事情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只有辛勤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个农夫,有一次,他在种田的时候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农夫很开心,把野兔捡回去饱餐了一顿。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最后农夫却落得被众人笑话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进入学习寻找答案吧。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生字学习,重点学习“宋”“释”“耒”“冀”等生字的读音。2.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情况,学写生字。(1)轻声读出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颈、释”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株、耕、触”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加一加”识字法:株=(木)+(朱)耕=(耒)+(井)触=(角)+(虫)(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详细学习。“守”下部的“寸”的横要舒展,写在横中线上。“株”左窄右宽,左部“木”的最后一笔是点。“宋”左撇和右捺要伸长、舒展。“耕”左部的“耒”三横间距均匀,右部的“井”竖撇和竖伸长舒展。“颈”左部的最后一笔要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释”右上部的“又”要舒展,盖住下部。易错提示:“守”“宋”上面都是宝盖头,不要少写一点。“待”左部是双人旁,不要写成单人旁。“其”中间是两横,不要少写或多加横。(3)归类识字。基本字带字归类示例:朱:株(守株待兔)—蛛(蜘蛛)—珠(露珠)寸:守(守候)—村(乡村)—过(过来)寺:待(等待)—侍(侍奉)—涛(浪涛)木:宋(宋代)—床(床前)—休(休息)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本篇课文是一则寓言。请根据课文,概括总结一下寓言的特征。知识点拨: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是民间故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寓言的内容多是具有劝喻性、讽刺性和哲理性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它往往借助这些艺术形象的活动现象,来表现人民群众的某种理想、道德观念、知识经验、思想方法等内容。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常用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熟悉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的故事情节,那么作者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词语练习。守株待兔宋国耕田触角头颈释放其实2.导入新课。上节课大致了解了农夫“守株待兔”的经过,接下来细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作者对农夫的行为持什么态度?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1.翻译以下句子。(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2.农夫为什么要“守株待兔”?3.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4.农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5.课文的寓意是什么?6.假如你遇见了农夫,你会对他说些什么?7.除了课文,《韩非子》中还有许多寓言故事,请查找相关资料,学习一下。拓展示例: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难一》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三、练习小结,效果强化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