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吴汉何尝杀妻教学目标(一)能利用工具书疏通四则史料,顺畅阅读课文。(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批驳的过程。(三)体悟作者的观点,了解引用典籍进行反驳的方法。(四)运用现代观点,理解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区别。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②读顺文,并借助工具书疏通四则史料的文意。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圈出文化内涵丰富的句子。二、活动导引1.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邓拓,笔名马南郁。1912年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30年18岁时参加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晋察冀新华分社1社长等。解放后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等。邓拓毕生笔耕不辍,热情讴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对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左”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坚决的斗争。“文革”中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以死抗争。(2)《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在广大群众的心目中,邓拓的名字是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连在一起的。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邀请,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为宗旨,开设《燕山夜话》专栏,此后又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专栏,发表大量切中时弊的杂文。这些杂文旗帜鲜明,妙趣横生,寓意深刻,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当时全国许多报纸都仿效此举,开设杂文专栏,为当时的舆论界和文化界开了一道亮色和一股生气。六十年代《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曾分别结集出版,引起强烈反响。“文革”时,此书被批为“黑书”“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对邓拓等人的批判被称之为“砸烂三家村”。邓拓成为“文革”文字狱的第一个受害者。改革开放以后,《燕山夜话》与《三家村札记》中的不少篇目曾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1997年,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燕山夜话》,此书将《三家村札记》中的文章也一并收人。2.正音活动(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注上拼音):刎无稽马南邨燕蓟给事校定给校给以学校3.解释下列词语:殊不知:竟不知道。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也指一心一意,不作他想。无中生有:把本来没有的事说成有的。指凭空捏造。4.理解文题:2思考:①“吴汉何尝杀妻”是什么句式?(明确:反问句)②反问句的答案隐含在句子之中,这个答案应该是什么?(明确:“吴汉未尝杀妻”)③那么,作者是怎样证明“吴汉未尝杀妻”的呢?三、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第二部分(第2~8段),引用典籍,反驳“吴汉杀妻”的错误说法。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简介剧情,树立批驳的靶子:吴汉杀妻。第二层(第3~8段),引用丰富的史料,批驳“吴汉杀妻”的错误说法,论证“吴汉未尝杀妻”。第三部分(第9段),深化主题,得出结论:历史剧不应捏造情节,胡编乱造。四、设疑激趣,讨论交流1.从文章的思路看,本文属于驳论中的哪一种?(明确:驳论点)2.作者要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提出了哪些论据?其中哪条论据是最主要的?明确:课文用以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的证据既有具体的史料,又有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具体的史料有四则,第一则是关于吴汉生平的,第二则和第三则是关于吴汉家庭关系的,第四则是关于吴汉为人的。然而最主要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3五、活动过程1.借助工具书,疏通下列四则史料的文意。◎“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明确:以宾客犯法以:因为。宾客:战国时贵族官僚对所养食客的称谓。东汉以后世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