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现象复习第6课时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声音的产生和传播B.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C.噪声的危害、来源和防治D.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次声波2.过程和方法A.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传播介质、传播快慢)的活动B.对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进行探究C.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D.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E.测量自己的听觉频率范围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各种声音带给你的不同感受(宁静?欢乐?振奋?烦躁?)体会声音世界的奇特和多彩教材分析声现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这一章使学生更能认识到生活与物理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各种声音的特征及应用难点:控制变量法的初步认识和应用,声知识的应用与拓展教学准备集体备课个人备课教学设计知识疏理(一)课本知识疏理1.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必须有介质。固、液、气均可,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纵波的形式)声音传播的实质:声能(能量的传递)声音传播的速度:(1)在空气中340m/s、水中1500m/s、钢铁中5200m/s(2)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大于液体大于气体,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2.乐音的三要素(1)响度(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源的振幅和人耳距声源的远近且与是否集中向一个方向传播有关。人耳刚能听到的响度为0dB、理想声音环境的响度不高于50dB、影响人学习和工作的噪声超过70dB、损伤人听力的响度超过90dB。(2)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人嘴能说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声源的结构和材料。买碗时轻碰听好坏,是根据音色不同。(结构改变较大)买西瓜轻拍听生熟,是根据音调不同。(松紧发生改变)3.噪声:狭义上说是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波形无规则。广义上说是一切影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休息的声音。减小噪声的方法主要是: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4.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音)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成像、碎石。5.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注意点:伤人。6.人听见声音的过程:(1)声源→声波在介质传递→人耳(鼓膜振动→听小骨等组织)→听觉神经→大脑(2)声源振动→头骨、颌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二)课外知识疏理1.双耳效应:两只耳朵更能确定声音产生的方位和距离,有给声源定位的作用,听声音更具立体声。2.回声:原声经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必须大于0.1s人耳才能区分,要听到回声,人耳距声源至少17m。3.多普勒效应:同一声音,向你运动时听上去音调变高,远离你时听上去音调变低。应用:测速仪向迎面而来的物体发出一列声波,回声音调变高,从高出的数值可知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4.发声体越紧、越细、越短,振动所发出的音调越高。如吹笛子、吹酒瓶等。5.声音的反射:声波像平面镜反射太阳光那样,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6.(从阅读和习题中自己补充)六.难点讲解[例1]当我们听到收录机扬声器发出声音时,扬声器附近的空气已经传到我们的耳朵里了吗?[分析]:振动是一种来回往复的运动,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发生振动会引起四周空气振荡,激起附近空气的振动,这样一层层传出去,直至使贴紧我们耳膜的空气振动.声音传播的过程就像相邻空气粒子之间的“接力赛”:空气粒子把波动的形式向前传递,自己仍旧在原地振荡,也就是说,空气粒子并不跟着声波前进,并没有迁移到我们耳朵附近.[例2]“声音的高低”到底指什么?[分析]: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惟—的.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