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标要求: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内容和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涉及“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溶液组成如何表示?”、“如何配制一定组成的溶液?”等四个问题。学生对于溶液的知识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接触并使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中也用到过溶液,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铜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但他们对溶液的认识仍是感性的、不具体的,甚至还存在着“迷思概念”现象。对溶液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溶液在生命活动中、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建议:根据设置的情境,从自己熟悉的溶液入手,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及观察,借助溶解动画视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认识溶解现象得出溶液的特征及概念,分析溶解过程中通常都伴随能量变化。联系生活常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乳化现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学会饱和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过程与方法: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溶液的概念,知道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辨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溶剂。难点是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实验准备:多媒体;烧杯(50ml)3只,试管2支,玻璃棒、温度计、药匙、胶头滴管;食盐固体、氢氧化钠、硝酸铵、汽油、植物油、洗洁精。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情景创设1:投影图片提问: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清澈透明,是不是纯净的水读图、思考并回答问题:不是纯净物,水里还溶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为什么?导入新课:那么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了解溶解的过程。[板书1]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溶解的过程[投影]活动天地:请同学们分组完成食盐的溶解,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感受温度的变化,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2、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可引导分析喝的咸汤或雪碧饮料来感知这个问题。)3、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展示两瓶不同年份的氯化钠注射思考,存在疑惑。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思考、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1、食盐溶解了或离子在不停地运动2、一样咸3、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1、以实验活动为切入点,从宏观角度认识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解决化学问题的习惯,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存在于生活中。液,让学生观察有无区别)[微观探源1]播放视频:氯化钠溶解的微观动画。网址:http://video.sina.com.cn/v/b/29211860-1612164422.html引导学生观看,并描述食盐溶解于水的微观运动情形。引导学生认识:混合物中的各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外界条件不改变,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不会分离。提问:这个均一、稳定的氯化钠溶液可不可以继续溶解别的物质呢?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溶液的概念、组成。仔细观看。在教师引导下,认识食盐溶解于水的微观过程:(学案引导)1、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解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溶液。2、氯化钠溶液就是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的均匀混合物。思考,并加以验证。发现:水中可以溶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