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VIP免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_第1页
1/3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_第2页
2/3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_第3页
3/3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北方的基本情况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成果、影响)(二)能力目标:1.识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2.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3.总结归纳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成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融合2.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二、教学要点】本课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本课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为什么主动向汉族学习?)【三、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1.2.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84-86页“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北魏隋陈历史背景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②______________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①冯太后改革:政治上经济上②孝文帝改革:都城从________迁到_______;汉化措施:、、、内容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魏孝文帝改革【四、合作探究】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3.民族大融合表现在那些方面?【五、课堂检测】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氐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A、统一黄河流域B、北方民族大融合C、完成封建化D、阶级矛盾缓和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②③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5、北方民族大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突出事例不包括()A、胡人汉服B、汉人胡食C、实行均田制D、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6、493年,孝文帝借举国南征而迁都()A、平城B、洛阳C、长安D、许昌7、冯太后改革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A三长制B、俸禄制C、均田制D、改官制8、西晋到隋统一前的时段,北方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民族交往B、民族冲突C、社会改革D、民族大融合9、五世纪末,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是()A、曹操B、诸葛亮C、孝文帝D、刘备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A、巩固统治B、加速经济发展C、促进民族融合D、推动文化发展往来14、材料解析: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首位)也,应改姓元氏。”请回答:(1)魏主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2)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3)这次改革被称为什么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4)改革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