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从容说课本课的关键词是:改革、解体。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上都希望突破“斯大林模式”,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在教学时,运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弄清这些改革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讲完新课后,让学生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赫鲁晓夫改革。3.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总结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影响。●教学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是苏联解体的原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打出国旗)俄罗斯国旗、苏联国旗师:同学们认识这两面国旗吗?生:左边是俄罗斯国旗,右边不认识。师:右边这面国旗难怪同学们不认识,因为它已经进了历史博物馆,它所代表的国家已不复存在。生:是苏联国旗吗?师:对,它正是苏联国旗。这两面国旗虽然在样式上迥然不同,但却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本课我们将去探寻这一历史渊源。[推进新课](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苏联的改革与解体1.赫鲁晓夫的改革师:请同学看一则有关苏联经济状况的史料。用心爱心专心(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师: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生:1913~1950年苏联工业发展,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师:导致这一状况的症结是什么呢?生1:苏联采取牺牲农业的办法发展工业。生2:苏联民主程度不高。生3:苏联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师:上述材料告诉我们,1913~1950年的苏联经济发展并不健康,其症结在于“斯大林模式”。要改变这一状况,该怎么办呢?生:只有改革“斯大林模式”,别无他策。师:看来改革不可避免,第一个站出来担此大任的人是雄心勃勃的赫鲁晓夫。如果你是赫鲁晓夫的政策顾问,你会向赫鲁晓夫提出什么建议呢?生1:我会建议赫鲁晓夫,改革先从思想入手,斯大林刚刚逝世,在苏联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如果不破除人们对斯大林的迷信,改革将会步履维艰。师:先动斯大林,再动“斯大林模式”,有道理。生2:我会建议赫鲁晓夫从经济改革入手,经济改革先从农业开始,然后再逐步进入工业领域。因为没有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一切改革都将是空谈。生3:我会建议赫鲁晓夫不要忘了政治改革,政治改革的焦点应是破除个人专权,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师:赫鲁晓夫是一个善于纳谏的“明君”,他是不是采纳了类似于大家提出的建议呢?请看大屏幕上的材料。(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赫鲁晓夫改革内容:(1)做“秘密报告”,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2)进行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3)进行经济改革:推广小组包工奖励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撤销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师:不难看出,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作了不少的变动,但你发现其中的不足了吗?请同学了解P147“学思之窗”后加以讨论。生1:我认为“秘密报告”没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