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单元: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单元名称从已有知识经验切入、通过类比迁移激活方法意识单元教学背景分析: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是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重要内容。面积概念的建立是儿童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飞跃,它标志着儿童在认识一维空间(长度)的基础上,开始认识二维空间(既有长度,又有宽度)。《辞海》关于面积的解释是:几何学的基本度量单位之一。是用以度量平面或曲面上一块区域大小的正数。通常以边长为单位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度量单位;谷超豪先生主编的《数学词典》关于面积的解释是:用以度量平面或曲面上一块区域大小的一个正数;人们将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米2,还可以用更小的单11位作为面积单位,即用-米(即1分米)、丄米(即1厘米)等替代米作为单10100位,进而,用分米2、厘米2作为面积单位,将正方形分割为若干个面积单位。目前,人们常用的积单位分别是是1米(m2),1分米(dm2)、1厘米(cm2)在实际生活中,面积的测量单位主要包括:平方米(m2)、公顷(hm2),平方千米(km2)等。学段课程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cm2)、分米2(dm2)、米2(m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课程内容”第二学段中提出“知道面积单位千米(km2)、公顷(hm2)'。“公顷(hm2)”和“千米(km2)。是两个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单元(或主题)教学目标: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P66页)中确定的教学目标是:21.使学生了解测量土地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并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使学生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丰富直观经验,初步形成1公顷的表象。《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数学思考”中提出了“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情感态度”中提出了“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单元学习重难点:单元重点:感知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掌握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单元难点:初步建立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表象。单元教学思路说明对照《标准(2011年版)》和《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出的目标要求,本单元的教学设想是:在课程实施中,需要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挖掘和提供丰富、现实的学习素材,开展科学、合理、有效的数学操作和推理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实验、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中,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初步形成1公顷、1千米2的概念;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感受“符号化”思想的应用。1.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类比迁移”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醒学生已有的方法意识,完善面积单位体系。对学生而言,“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积单位。为了更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教材除了在例题素材的生活化选择之外,在引导学生理解和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表象的过程中,回忆以前学习理解1平方米、1平方分米以及1平方厘米的认知经验,唤醒学生学习面积单位的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铺桥搭路,从而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连续性与衔接性。2.挖掘和提供丰富、现实的学习素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公顷”和“平方千米”在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是一个相当生活化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学校操场面积、校园的占地面积等等。但由于这两个面3积单位太大,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所以特别注意选取学生较为熟悉或标志性的场景作为学习素材。例如,在“公顷”的认识中选择了“鸟巢”的占地面积,在“平方千米”的认识时,选择了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练习中,则有故宫、颐和园、教室以及部分省、自治区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