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新课标2《散步》教案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加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恩爱、和和美美,内心顿生出许多感慨。二、初读课文1.快速默读(1)扫除字词障碍(2)考虑: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3)齐声朗读课文2.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留意“我”的孝敬)(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三、再读探究1.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本人认为精巧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1)写景的句子——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由于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涵养。)(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本人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适应遵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适应遵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尽管高大,然而非常瘦,自然不算重;儿子尽管非常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2.品读一组奇字(体会它们的巧妙、精练)——“分歧”、“决定”(大词小用,透露作者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的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挺”、“熬”(流露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3.品读一个精段(最后一段)从字面上看,这是描述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妥不可。意味着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4.感悟一种亲情两个假设:第一,假如把老母亲冷落在家里,就带着妻子、小孩去散步,那会怎么样?第二,母亲在走大路,独生子要走小路,假如“我”顺从了独生子那会怎么样?——体会: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留意:——“我”这个人如何样?——妻子的性情如何样?——母亲的性情如何样?——儿子的性情如何样?从中也可看出这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恩爱,多么幸福。5.学习一种妙思(1)本文寓理于事,一滴水见太阳,有情节,强调可读性;(2)这篇文章以《散步》为题好不好?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小组为单位讨论;标题拟好后,小组互相交流、评判,不求统一,鼓舞创新)四、比拟阅读比拟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舞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就好。)参考: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异较大。《散步》是孝敬第一,《三代》是宁可本人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