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睁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衰,但统治者依然盲目自大,麻木不仁。(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惊醒了一批爱国知识分子。2.代表人物及思想(1)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二、维新变法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原因: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2)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1)时间:19世纪90年代。(2)代表人物及主张:代表地位主要思想康有为维新变法第一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出版《孔子改制考》,认为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梁启超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废科举,变官制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大胆批判;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严复理论宣传贡献巨大《天演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3.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一场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是“百日维新”。4.意义(1)具有爱国性:维新派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2)具有进步性:维新派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3)具有启蒙性: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三、走向共和1.民主共和思想的提出(1)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首次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2)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革命军》,宣传革命思想。(3)1905年,孙中山为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2.传播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3.实践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创建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初步实现。1.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不同抵抗派和洋务派同属于地主阶级的政治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是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清朝统治。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包括军事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抗列强的经济侵略,维护清朝统治。2.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差别(1)“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坚船利炮、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2)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其理论核心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3)两者差别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史料探究]材料魏源“师夷长技”的唯一目的是“制夷”,即抵抗外国侵略者。洋务派“师夷长技”的目的,首先是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的条件下,徐图自强。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请说明理由。提示:有一定道理,但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思想,洋务派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付诸实践,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林则徐、魏源“师夷”的唯一目的是“制夷”,而洋务派“师夷”的目的首先是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才是自强。因此两者之间尽管有继承关系,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归纳总结]“中体西用”与林则徐、魏源等人思想的相同之处(1)目的相同: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