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授课教师:课型:课时数:授课时间:审核人意见(签名):班级:姓名:学科:日期:一、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对照手法的运用。3、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教学重难点:对照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的品析。二资料准备:西双版纳相关资料,作者相关资料。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西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每年的泼水节于4月中旬举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参与。1993年10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西双版纳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从世界地图上一眼看去,会发现在西双版纳同一纬度上的其他地区几乎都是茫茫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或戈壁,惟有这里的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像块镶嵌在皇冠上的绿宝石,格外耀眼。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三、学习过程:课堂反馈:环节一:整体感知1、请同学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说说你所了解的西双版纳。2.通过图片来了解下美丽的西双版纳,说说你的感觉。3.重点字词的掌握环节二:文本解析1.作者在游览过西双版纳后,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那么在作者的眼中,西双版纳有哪些美丽之处呢?请同学自读课文思考:①作者从哪几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请就各方面特点进行品析。②作者认为西双版纳到底美在何处?(幻灯片)明确:①作者从五个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②西双版纳美在:美丽的热带雨林风光;美丽的民俗风情。环节三:品析语言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在字里行间展现西双版纳的美丽之处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欣赏品味环节。老师先找一段文字作了一下赏析。(出示范例)范例: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棰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地风情画。赏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对比。一粗一细,先粗后细,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棰”,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之极,也透露出作者十分喜爱的感情。请你再次阅读课文,仿照范例,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并做赏析。(学生自由阅读,品味赏析语段语句,然后互相交流)明确:①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插”写出其笔直的挺拔雄姿)②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用比喻具体描述藤状植物的形状,形象)③大概是因为手中那块甜如蜜汁的热带菠萝的吸引,表演一结束,一头大象直接冲我就过来了。……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拟人化描写生动展现大象的情态)④他们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一座座竹楼掩映在翠竹丛林中。(勾勒出具有美感的图景)⑤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生动形象地描绘竹楼外形)⑥主人家里的老大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雕像。(静态中呈现动态,用比喻表现对傣族老人的尊敬和崇拜)⑦人们在河边涮洗着新摘下来地青菜和衣服;每当傍晚时分,酷爱清洁地女人们就会来到河里洗澡,平日里穿地五颜六色地筒裙,这是变成了一个个色彩斑斓地“浴罩”浮在水面上,他们有时还在水中嬉戏,在夕阳的映衬下,更显出几分妩媚。(色彩斑斓,充满生活情趣和诗情画意,流露作者喜爱之情)⑧坐上竹排在小河上漂流,看着河里一簇簇翠竹、绿树,和眼前的这一切,就仿佛漫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概括了西双版纳美丽的风光和民俗风情)⑨晚上,能歌善舞的傣家少女,就聚集在寨子里的公用竹楼上尽情地欢舞。透过傣家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