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过程与方法: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难点: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读课文,品味语词。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是否都应重读。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而“叹”?为什么而“惜”?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课文,感受语情。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二、本文的结构层次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第二部分(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二、质疑讨论。理解中心。1.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书非借不能读也”。3.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5.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解决问题),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6、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8.“叹”“惜”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感叹;珍惜。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9.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作用是什么?归纳:(1)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