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重点1、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难点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教学突破点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等形式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官吏刚正不阿,流芳千古,东汉时的董宣就是一个例子,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强项令》。(板书课题)2、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人。南朝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博涉经史,精通音律,尤善为文。曾任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等职。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后因孔熙先等反宋文帝,迎立彭城王刘义康一案牵涉,于元嘉二十二年被杀害。著有《后汉书》。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后汉书·酷吏传》。元嘉初年范晔为宣城太守时,他依照班彪、班固的《汉书》,在原来几种后汉书的基础上,著成《后汉书》。二、指导初读1、请先自读一遍课文。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注生词读音。2.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请教教师。小组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3.小组讨论,共同翻译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集中疑难,质疑,解疑。三、验收效果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掌握下列字音:圉(yǔ)骖乘(cānshèng)箠杀(chuí)楹(yíng)强使(qiǎng)敕(chì)强项令(qiáng)枹鼓不鸣(fúu)斛(hú)艾绶(shîu)(2)解释加点生字词。A.后特征为洛阳令。B.臣不须……。C.将何以理天下乎?D.使宣叩头谢主,……。E.赐钱三十万。……F.由是搏击豪强,……2、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与《包拯》一文有何不同?不要求学生翻译课文,说出故事大意即可。与前文对比也不要求细致周到,说出:本文是重点记叙一件事,来突出董宣的精神。前文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3、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遇到疑难,可相互讨论。学生用原文回答也可,自己概括回答也可。(参考如下: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4、同学们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复述全文。找一、二名同学复述课文。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发挥。四、指导朗读读对课文情节有所了解,对课文的词语也基本掌握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求: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语调要抑扬。自由朗读、自由讨论。五、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以读为主,通过合作疏通文意,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情节,初步感受到了董宣的那种凛然正气,愿他的这种精神能体现在我们的身上,留在我们的心中。六、作业布置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加点的词语。(1)大言数主之失(2)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3)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4)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2.口头翻译下列句子。(1)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2)宣悉以班诸吏。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师旷劝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秉烛乎?”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问于师旷(2)安敢戏君乎(3)如日出之阳(4)臣闻之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秉烛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