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秋水》第1课时教案课题第20课《秋水》第1课时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过程与方法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名人名言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道家则是药店”,今天我们就来感受道家文化的魅力。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顺应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二、疏通文字①正音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径(jìng)②重要实词秋水:秋天的洪水。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两涘:两岸。灌,注入。河,黄河。旋:掉转。面目:指面部。野语:俗语。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子之难穷:穷尽。欣然:高兴的样子。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己,自身。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面,面向,朝向。视,看。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③古今异义至于北海古:到了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百川灌河古:特指黄河今:泛指河流。河伯始旋其面目古:脸今:脸的形状,相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得大道的人,今:不吝啬或自然不俗气④通假字不辩牛马(辩,通“辨”)泾流之大(泾,通“径”)⑤词类活用少仲尼之闻(意动用法,以……为少)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轻)⑥一词多义泾流之大(代词,这样)莫已若(比得上)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宾语前置)向若而叹曰(海神)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大方之家(助词的)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面的俗语)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不见水端(看见)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⑦特殊句式:⑴闻道百定语后置⑵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⑶我之谓也宾语前置⑷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⑧成语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三、课文翻译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关键字:时:按时。川:河流。河:黄河。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之:这样,如此。涘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辩通“辨”,辨别。译文:秋水的洪水依照时令及时来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黄河里。水流是这样大,两岸和水中小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于是:在这个时候。焉:助词不译。欣然:高兴地样子。以为:认为。己:自己。在这个时候,河神高兴地自我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美好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而:表修饰。东:名状,向东。而:表修饰。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了北海;面对着东方观望,看不到水的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始旋:开始,掉转。面目:面孔。望洋:抬头仰望的样子。若:海神。野语:俗语。闻:听说。百:很多。莫已若: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啊。在这个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仰头对海神若感叹说:“俗语说,‘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且夫:况且,发语词。闻:动。闻:名。而:并列。之:结构助词,的。始:当初。之:主谓之间取独。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