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重点难点】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难点: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教具准备】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㈠导入新课: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有个人在100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㈡知人论世:看视频《戊戌变法》走近梁启超提到梁启超,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也刺激爱国知识分子干预国事,要求维新变法,拯救国家。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是变法运动的领导人物,时人称“康梁”,建议支持光绪皇帝实行新政。由于维新派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触犯了封建官僚的利益,而且威胁到慈禧太后的权威,因此,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谭嗣同等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也由天津东渡逃亡日本。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康梁等爱国知识分子怎么会产生变法思想呢?105年后的今天,我们来拜读他写的一篇《少年中国说》,字里行间,我们或许会明白他的满腔热血,明白他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明白他为何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情感。㈢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提出要求:1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2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3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2.疏通文意⑴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还有文言文单音词多,我们现在双音词多,可以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⑵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㈣品读课文诵读,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1大家齐读,谈谈你读后的印象生畅所欲言,师最后请学生总结:⑴文章写得热情奔放,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振奋人心。⑵句式整齐,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还有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⑶读起来很顺畅2知人论世:看视频《戊戌变法》走近历史大家的语感很好,梁启超这篇文章的确语言特点是通顺畅达,气势淋漓,并且多有恰当的比喻,排比等修辞。那大家知道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⑴学生先据自己所知道的历史知识介绍梁启超和戊戌变法⑵师补充近代史背景材料播放《戊戌变法》和《中日甲午海战》电影片断播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幻灯片⑶生小结:变法失败,个人的政治主张受挫,流亡异国;祖国被列强欺凌,有家难归。那么我们看看此时的作者是什么感情呢?3朗读课文第一段,体会作者感情朗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以达到深刻领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