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简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感悟细节,深入解读人物形象。2、理解“船”的作用和意义,感知短篇小说精巧的结构。3、培养学生对艰难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悯情怀。教学重难点:1、温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学习通过细节深入挖掘人物形象的技法。2、深刻感知短篇小说的结构特征。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坐船”探访《我的叔叔于勒》(一)于勒与船1、齐读“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一句。请问当时的惯例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人犯了乱花钱的错就要被送到美洲去?2、于勒能从中挖掘到他人生的金子吗?分析于勒的两份来信。3、于勒的悲剧是谁造成的?(二)菲利普夫妇与船1、等船通过分析“等”与“盼”来分析人物的形象和心理。2、坐船通过坐船的时间和坐船的原因与看到于勒后坐船的心情对比来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3、换船通过换船的原因来分析人物的形象和心理。三、“船”在小说结构安排上得作用和意义1、船好比是话剧的舞台,集中展现人物的性格;2、永远靠不了岸的“船”寓意着菲利普夫妇的愿望,永远实现不了;3、“船”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始终。四、巩固成果,开拓想象提供一个类似本文情节安排的小说故事,省去高潮和结局,要求学生补出,进一步体会情节要求。一个父亲和女儿的故事;一个爱花的父亲托人花两三百元钱买了两个名贵的花种,当他正把晶莹的种子下到两只精致的花盆里的时候,五岁的女儿沁沁跑了过来。嚷着也要种花,父亲想:这样名贵的花种怎么能让小孩糟塌?女儿一看父亲不肯,便撅起小嘴,掉下了眼泪。父亲灵机一动,叫女儿去拿一只空盆来,自己找了两个酷似花种的石子,极认真地放在盆里,女儿高兴地亲着父亲的脖子,拿着小铲,小心地培上土,浇了水,土里埋进了一个小小的欺骗。沁沁有了一盆自己的花:;尽管还没出芽,没长叶,没开花,但她相信一切都会有的,她觉得很了不起,逢人便讲。每天学着父亲的样,给花浇水,把花盆搬到太阳底下,埋上几粒化肥。夜里,所有的梦都是花,红的,黄的,蓝的,好香,好香。这时候父亲觉得办了一件蠢事。一段时间以后,女儿问父亲;“爸爸,你那盆早就出芽了,我的怎么还不出芽呢?”父亲说:“这盆不要了,我们换一盆。”沁沁不干,依然学着大人的样子做着一切。故事讲到这里,高潮和结局请同学们给补出。既要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石头本来不能开花,意料之外,花得开,问题是怎么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