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小说家谈小说【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把握小说《百合花》的思想内容,认识其艺术特点。3.理解茅盾先生对《百合花》的评论观点。4.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尝试写小说评论的文章。【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百合花》一、解题作者简介:(1925—1998)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1958年发表代表作短篇小说《百合花》而成名。本文是茹志鹃五十年代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向敌人进攻和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个小插曲,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茅盾称之为结构严谨、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二、阅读小说,理清情节1、简单的故事情节: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小说中的“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到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然后新媳妇出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新媳妇这位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2、本文的主题: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小说表现出的主题,有它独特的风格。通讯员和新媳妇之所以成为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正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不一定“高、大、全”但却使我们倍感亲切动人,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正如茹志娟同志所说:“我也相信自己作品里这些人物……他们虽然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但他们都是实在的,从各自的起点迈步向前……,他们一不娇柔造作,二不自命不凡,是一些一步一步走在革命队伍行列中的人”。三、问题探究1.读完《百合花》,你一定会被小说的结尾深深打动。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这样感人?小说的结尾,描写新媳妇为牺牲的战士细细密密地缝着衣服的破洞,并盖上她惟一的嫁妆——全新的百合花被子,这让我们自然回忆起前文有关的细节:新媳妇起初舍不得借被子,小战士刮破了衣服却死活不让新媳妇缝补,战士给“我”两个馒头开饭,新媳妇在包扎所的忸怩羞涩……借助这些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我们不难读出少妇平静的外表下内心翻腾的情感波澜:对起初不借被子的懊恼,对先前忸怩的惭愧,对小战士献身精神的崇敬……这个极富艺术张力的细节描写折射出少妇纯洁而美好的心灵,这种人性美对读者的心灵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引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2.《百合花》中贯穿着令人难忘的细节描写,如通讯员步枪筒里插着的树枝和野菊花,两个干硬的馒头,军衣上的破洞,百合花被子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这些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前后互应扣合,细节的前后照应,使情节严丝合缝,细节的反复出现(如军衣上的破洞、百合花被子等)使情节丰富而又严密,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同时,这些细节描写也使人物塑造得十分丰满。小通讯员的崇高品质和美好心灵;新媳妇质朴纯洁的形象等都通过细节描写逐渐丰满起来。3.小说中,新媳妇的话极少,作者用神态描写塑造她的形象。把文中“借被子”和“补衣”两处有关新媳妇的神态描写全划出来,认真品味,领会神态描写的作用。有关新媳妇的神态描写:“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她也不作声……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她低着头……那个破洞。”“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缝着那个破洞。”这些神态描写表现了新媳妇淳朴和对解放军的深厚感情。4.假如小说中写到的百合花被已保留下来,后来又被征集到中国革命博物馆,你能不能为这条来历不平凡的被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解说词?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能成功。内容要以说明这条被子的来历为主,可以适当穿插有关人物的描述;可以倒叙,也可以以时间为序进行叙述;语言一定要简洁生动,有一定的抒情性。四、作业。第二课时一、字词检查。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