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课题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重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人?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3、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论证方法:第一段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第二段举例论证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候,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听讲,进入新课的学习研读课文,合作探究问题小组间交流确小组代表交流“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4、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讨论并归纳:(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5、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五、写作方法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掌握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